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
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
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
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巍峨雄关据上游,重湖八百望中收。
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
从古荆蛮原小丑,即今砥柱孰中流。
红髯碧眼知何意,挈镜来登最上头。
《上岳阳楼》是清代文学家黄遵宪的作品。下面将简要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作品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84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黄遵宪作为一位有志之士和改革派文人,深感国家积贫积弱,外敌环伺的困境。他借登岳阳楼远眺的机会,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主题内容:《上岳阳楼》通过描绘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不满和愤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秦头日”比喻英国对中国的压迫,展现了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上岳阳楼》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诗歌,也是黄遵宪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中华民族抗争精神和爱国情感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