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累叶子孙千,朱果祥占瓜瓞绵。
十世忽遭阳九厄,再传失纪仲壬年。
《千秋金舰》惩储贰,九降纶音慎择贤。
今日小宗承大统,典书岂忘帝尧篇。
腊月二十四日诏立皇嗣感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腊月二十四日诏立皇嗣感赋》为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清朝的政治局势息息相关,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家族命运和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 作者简介
- 个人经历:黄遵宪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时期的许多变革,包括戊戌变法期间的署湖南按察使等职务。
- 文学成就:黄遵宪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的作品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既有抒情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政论诗。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诗歌原文
- 诗句内容:《腊月二十四日诏立皇嗣感赋》的全文如下:“汉家累叶子孙千,朱果祥占瓜瓞绵。十世忽遭阳九厄,再传失纪仲壬年。千秋金舰惩储贰,九降纶音慎择贤。今日小宗承大统,典书岂忘帝尧篇。”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同时也流露出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历史背景
- 清朝政治局势:诗中所提及的历史情境,如“十世忽遭阳九厄”和“再传失纪仲壬年”,反映了清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这一时期,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内外多重压力,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威胁,国外则有列强的侵略和干涉。
- 戊戌变法:在这段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戊戌变法,试图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但最终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而失败。黄遵宪作为维新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参与了这场变法运动,并因此受到牵连。
- 诗歌赏析
- 情感表达:黄遵宪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传达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 艺术特色:诗歌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瓜瓞绵绵”象征着家族的繁荣和延续,而“千秋金舰”则暗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这些象征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也让读者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感受诗中的意蕴。
《腊月二十四日诏立皇嗣感赋》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也是黄遵宪个人生命历程和思想变化的生动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黄遵宪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在逆境中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