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丘仲阏逢甲

沧海归来鬓欲残,此身商榷到蒲团。
哀弦怕听家山破,醇酒还愁来日难。
绕树乌寻谁屋好?
衔雏燕喜旧巢安。
朝朝曳杖看山去,看到斜阳莫倚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怀丘仲阏逢甲》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通过黄遵宪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厚感情,以及面对时局变迁所展现出的忧虑和无奈。

黄遵宪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沉郁顿挫之音。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致与个人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首句“沧海归来鬓欲残”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也象征着诗人对自己青春不再、壮志未酬的感慨。“哀弦怕听家山破”则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破碎现状的痛心疾首。而“醇酒还愁来日难”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艰难岁月的忧虑。这些句子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流露,让人读来不禁动容。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这首诗的创作与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局密不可分。丘逢甲作为一位爱国志士,他的一生与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丘逢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致力于推翻封建统治、推动社会改革的革命者。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与奋斗。然而,随着清朝的覆灭,民国的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对于丘逢甲来说,这个时期既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最为艰难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黄遵宪的《寄怀丘仲阏逢甲》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反映。

《寄怀丘仲阏逢甲》不仅以其深沉的情感打动人心,更因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而价值非凡。这首诗不仅是黄遵宪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对中国近代史中一段特殊时期的深刻反思和文化表达。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黄遵宪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也可以从中汲取到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勇气与智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