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谕改于八月廿四日回銮感赋

翘首齐瞻辇路尘,又迟銮驾阻时巡。
翠华望遍今天下,玉玺犹持一妇人。
万里河难塞瓠子,九霄星未转钩陈。
三公一国狐裘赋,谁是安危社稷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谕改于八月廿四日回銮感赋》是一首由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作者的相关信息:

  1. 作者简介
  • 黄遵宪,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他是晚清时期著名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1. 诗歌原文
    翘首齐瞻辇路尘,又迟銮驾阻时巡。
    翠华望遍今天下,玉玺犹持一妇人。
    万里河难塞瓠子,九霄星未转钩陈。
    三公一国狐裘赋,谁是安危社稷臣?

  2. 诗歌解析

  • “翘首齐瞻辇路尘”:表达了作者对皇帝归来的期盼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皇帝的重视和尊敬。
  • “又迟銮驾阻时巡”:暗示了因某种原因(如战争或其他政治原因)使得皇帝的回归时间延迟。
  • “翠华望遍今天下”:描述了皇帝的威仪和权力覆盖的范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期望。
  • “玉玺犹持一妇人”:这里的“一妇人”可能指的是皇后或贵妃等女性人物,象征着皇权的延续和稳定。
  • “万里河难塞瓠子”:比喻国家面临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共同努力克服。
  • “九霄星未转钩陈”:暗喻国家的治理需要智慧和策略,如同天象中的星辰运转一般。
  • “三公一国狐裘赋”:通过比喻表达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况,如权臣当道、朝政腐败等。
  • “谁是安危社稷臣”:呼吁有能力的人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定做出贡献。

《奉谕改于八月廿四日回銮感赋》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黄遵宪个人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通过这首诗,可以深入理解黄遵宪的思想境界和他所处的历史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