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高陂其地多竹

一篷凉月冷于秋,万竹潇潇俯碧流。
欲拟勾留留不得,明年何处梦黄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泊高陂其地多竹》是清末黄遵宪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泊船于高陂时的感受和心境。下面将对作品的具体内容、背景以及作者信息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遵宪:字公度,号东海公,广东嘉应人。他是清朝末年的著名诗人与政治家,光绪二年举人。黄遵宪在戊戌变法期间担任湖南按察使和署理湖南巡抚等重要职务,并曾出使日本,协助推行新政。他的诗歌以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情感见长,被誉为“诗界革新导师”。
  1. 作品原文
    一篷凉月冷于秋,万竹潇潇俯碧流。
    欲拟勾留留不得,明年何处梦黄州?
  2. 诗意解析
  • 一篷凉月冷于秋:这句描绘了秋天夜晚月光如冷水般清凉的景象。
  • 万竹潇潇俯碧流:形容万竹子在风中摇曳,仿佛俯视着清澈的流水。这里的“潇潇”用来形容竹林的声音或风吹竹林的样子,增添了诗句的动感。
  • 欲拟勾留留不得:诗人本想在这里停留下来,但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公务或其他原因)无法实现。
  • 明年何处梦黄州: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以及对家乡的怀念。黄州是诗人的出生地,也是他曾经活跃的地方。
  1. 文化背景
  • 黄遵宪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使得他深感国家民族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的“凉月”、“万竹”、“碧流”都是极具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意象,它们不仅生动描绘了景色,也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 语言精炼:黄遵宪的诗语言精炼,善于用简练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典型的例子。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黄遵宪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创作不仅丰富了中国的诗歌形式,也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 社会意义: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他诗歌的重要特色。

黄遵宪的《夜泊高陂其地多竹》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诗人的真实写照。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遵宪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他深邃的思想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文化的人来说,这首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