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然疑路险难,当年怀古泪阑珊。
故封蚁鼠神凄惨,遗匣蛟龙事渺漫。
宰树云沉荒堞暗,丰碑雨销墓门寒。
江天野寺萧萧晚,怀古苍茫倚碧峦。
吊吕汲公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吊吕汲公墓》是清代诗人黄天策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清代乾隆丙辰(1776年),黄天策当时是一位信丰县诸生的博学鸿词,以教谕的身份在地方教育领域工作。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其个人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而《吊吕汲公墓》作为其中的杰作之一,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记忆和感慨,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从文学体裁的角度来看,《吊吕汲公墓》属于七言律诗这一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形式。《律诗》是一种严格的格律诗体,要求诗的每一句都遵循特定的平仄、对仗等规则,这在当时的文人中有着很高的艺术追求。通过严谨的结构,作者黄天策成功地塑造了吕汲公的形象,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吕汲公的历史地位及其背后的故事。
诗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敏感。例如,“山鬼然疑路险难”一句描绘了吕汲公墓地周围的自然景观,以及可能引起的怀古之情,表达了一种深深的哀愁与悲悯。此外,“当年怀古泪阑珊”则抒发了诗人对于吕汲公一生事迹的无限怀念和感伤。
从主题内容上来看,《吊吕汲公墓》不仅仅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黄天策通过对吕汲公墓地的描述,暗示了历史事件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历史人物在社会变迁中的无奈与抗争。这不仅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的启示。
《吊吕汲公墓》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为了黄天策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记录,更是对人性、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清代文人的文化自信和对传统价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