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陵山水奇,入峡此东道。
千峰缭翠壁,划然发天巧。
元白苏黄陆,行旅有述造。
千载山主人,卓荦余文藻。
放翁昔搜寻,泐缺知已早。
拂尘惊乍见,欢若墨未燥。
石粗故易剥,穴黑得常保。
公昔奉母来,江乡足鱼稻。
县楼日对山,覃研职方考。
嘲弄时间作,吏牍杂诗稿。
想当清秋初,溯川消积潦。
石乳凝云扁,岩蔬照晴昊。
判官夙同调,缘险恣幽讨。
淋漓修史笔,悬壁偶一扫。
引绳无欹斜,濡豪绝瘠槁。
乃知大贤心,精气常在抱。
令君无结衔,庭趋宁足恼。
公视官如家,视民如襁褓。
追俗玩岁月,自分桐乡老。
岂知屡起蹶,入汴鬓已皓。
梦中渡横查,苦忆山县好。
东山有题咏,汉庙闻祈祷。
遗文犹在诵,贞石翳荒草。
寥寥残字在,永为兹山宝。
题欧阳公三游洞题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欧阳公三游洞题名》鉴赏
黄绍箕的《题欧阳公三游洞题名》以清丽的笔触和深情的描绘,展现了彝陵山水之奇与欧阳文正公(即欧阳修)的历史踪迹。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流露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分析:
诗人开篇便将视线投向了巍峨壮丽的山川。”彝陵山水奇,入峡此东道”,这里,彝陵以其独特的山水之美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而“此东道”则隐喻了欧阳公在这条峡谷中的旅行路径。接着,诗人用“千峰缭翠壁,划然发天巧”来形容山势的雄伟以及自然的巧妙布局。这不仅展示了彝陵的自然美,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天地造化之精妙的赞叹。
诗中还提到了欧阳公(即欧阳修)在这段旅途中的经历。他奉母前来,江乡鱼稻丰饶,县楼对望,覃研职方考,这些都是欧阳公生活状态的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其人格魅力的一种颂扬。
诗歌通过对比欧阳公的高尚品质与世间的纷扰,进一步突出了其人格的伟大。如”放翁昔搜寻,泐缺知已早”,这里的”放翁”指的是陆游,而”泐缺知已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陆游才华早现的敬佩。同时,”拂尘惊乍见,欢若墨未燥”又描绘了欧阳公初见时的热情与亲切,以及他的书法艺术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诗人通过对欧阳公奉母而来的描述,表现了他深厚的孝心和对亲情的重视。这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古代文人对于传统道德观念的一种坚守。
《题欧阳公三游洞题名》是一首集自然描写、历史人物刻画于一体的经典古诗。它不仅展示了彝陵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赞颂了欧阳公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成就。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是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研究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