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南屏与锄云僧茶话

系棹南屏水气昏,晚钟声里踏云改犍。斜阳一院鸟争树,落叶半山人扣门。
心地空明尘不染,道机清净月无痕。自今幽兴往来熟,画理诗禅与细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晚至南屏与锄云僧茶话》是清代诗人黄燮清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诗歌原文
    系棹南屏水气昏,晚钟声里踏云改犍。斜阳一院鸟争树,落叶半山人扣门。心地空明尘不染,道机清净月无痕。自今幽兴往来熟,画理诗禅与细论。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晚至南屏与锄云僧茶话》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远的自然景象。“系棹南屏”意味着诗人在傍晚时分停靠在南屏山,这里充满了山水之美。“水气昏”、“晚钟声里”、“斜阳”、“落叶”、“人扣门”等词语都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古朴的氛围。
  • 哲学思考:诗中的“心地空明”、“道机清净”展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道的领悟。这种对心灵深处的洞察,反映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追求。
  • 艺术特色:黄燮清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应该是黄燮清在游历或隐居于南屏山期间所作。这一时期的黄燮清可能经历了许多精神上的探索和思考,因此他的诗作也多反映出对生命、自然和内心的深度反思。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黄燮清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清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在那个时期,文人往往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以及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评。
  1. 现代应用
  • 在现代社会,这首诗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也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心灵的深入思考。

《晚至南屏与锄云僧茶话》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幅流动的画卷,记录了诗人在特定时空中的心灵之旅。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