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招檐马

檐牙碎挂琉璃影,宫商为谁烦絮。逼近绣窗棂,说西风来处。愁人眠正苦。误听了、一铃微雨。细语铮摐,彩丝摇曳,嫩凉庭宇。
宵鼓静方长,黄昏后、支颐背灯凝伫。好梦已难成,况秋声留住。开帘频看取。只楼外、疏星三五。斗清响、几串玲珑,和竹梢残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徵招·檐马》是清代诗人黄燮清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篇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黄燮清,原名宪清,字韵甫,号韵珊,又号吟香诗舫主人。他出生于浙江海盐武原镇,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后屡试不第。在晚年才开始担任宜都县令,但调任松滋未几便去世。
  1. 作品原文
    檐牙碎挂琉璃影,宫商为谁烦絮。逼近绣窗棂,说西风来处。愁人眠正苦。误听了、一铃微雨。细语铮摐,彩丝摇曳,嫩凉庭宇。宵鼓静方长,黄昏后、支颐背灯凝伫。好梦已难成,况秋声留住。

  2. 创作背景

  • 《徵招·檐马》的创作背景与黄燮清的生平经历密切相关。他的一生虽然屡试不中,但在晚清时期,诗歌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用以表达个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关注。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对秋天景色的感受。
  1. 赏析解读
  • 《徵招·檐马》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中“檐牙碎挂琉璃影”等句子,运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天夜晚的画面,其中“说西风来处”、“彩丝摇曳”等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也表达了诗人对季节更迭和岁月流逝的感慨。
  • “宵鼓静方长,黄昏后、支颐背灯凝伫”,这句诗通过描述夜晚的宁静氛围,以及诗人独自一人沉思的状态,展现了一种孤独感和对过去岁月的回忆。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徵招·檐马》不仅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景的诗作,更深刻地反映了黄燮清个人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