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兰舟次皋亭,桃花谢三日矣,怅焉填此

寒深病浅。着意寻春春不见。莺燕人家。偏我来时已落花。
断红无语。水上星星流自去。愁雨愁烟。略有芳阴盖画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燮清的《减兰·舟次皋亭,桃花谢三日矣,怅焉填此》是清代著名的诗歌作品。下面将对这首作品进行详细介绍和鉴赏:

  1. 作者简介
  • 黄燮清:清代诗人、词人,字秋岳,号梅溪。其诗作风格清新自然,词作则以婉约见长,对后世影响颇深。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
    舟次皋亭,桃花谢三日矣,怅焉填此。
  • 翻译
    船只停靠在皋亭岛,已经三天了,看着桃花凋零,心里充满了惆怅。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推测是在黄燮清的旅途中所作。皋亭岛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诗中提到的“桃花谢三日”,很可能是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短暂易逝的感慨。
  1. 艺术特色与鉴赏
  • 意境营造:黄燮清在这首诗中通过描绘美丽的桃花和即将消逝的美好时光,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和感伤的意境。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语言特点: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和比喻,如“百分桃花千分柳”,将春天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通过对“莺燕人家”、“断红无语”等细节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氛围,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述,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哲思。这种主题思想在古代诗歌中并不鲜见,但在黄燮清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黄燮清的《减兰·舟次皋亭,桃花谢三日矣,怅焉填此》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而言,这首诗是了解清代诗歌的一个窗口,值得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