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隋宫燕

空梁故垒渐成尘,宛转犹寻旧日春。
几度自来还自去,宫中不见卷帘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得隋宫燕》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创作于天宝年间,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主题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

  1. 作者简介
  • 生平与经历:李益(746年-813年),字君虞,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曾历任郑县尉等职,因仕途失意而弃官。他晚年在燕赵一带漫游,以其边塞诗作闻名于世。
  • 诗歌成就:李益的诗歌擅长七绝,尤以绝句著称。他的七绝风格多变,题材广泛,既有豪放激昂的边塞之作,也有婉约清新的抒情诗篇。
  1. 诗歌原文
  • 原文
春草绿丝长,  
落花飞絮香。  
隋宫燕已去,  
人世几时昌?  
  • 翻译:春天,绿色的草丝随风飘舞,落花如絮般飘香。昔日隋宫的燕子已经离去,人们何时才能再见到繁荣昌盛的景象?
  1. 诗歌主题
  • 吊古伤今:这首诗以隋宫燕子为意象,通过对燕子的怀念表达了对历史的沉思。诗中通过燕子的视角,反映了隋朝灭亡后的荒凉景象,寄托了诗人对过去繁华不再的哀叹和对现实的忧虑。
  • 自然与人世:诗中的“春草绿丝长,落花飞絮香”描绘了春天的自然美景,与“隋宫燕已去”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世间变迁的无奈和对国家兴衰的深深关注。
  1. 艺术特色
  • 倒装手法:诗中的“春草绿丝长,落花飞絮香”采用了倒装手法,将“春草绿丝长”放在前面,“落花飞絮香”放在后面,这种结构上的巧妙安排使得诗歌节奏更加鲜明,增强了画面感。
  • 情感表达:诗中的“隋宫燕已去,人世几时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担忧。通过对燕子的命运进行感慨,诗人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叹息以及对隋王朝衰亡之感。

李益的《赋得隋宫燕》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感慨和哲学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