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大欢喜。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
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苦逢庚子。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富贵浮云,前辈风流如是。枣花寺。为花王、重新遗址。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
介绍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是南宋文学家杨士琦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崇效寺观赏牡丹的情景,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牡丹的美丽及其所引发的感慨与回忆。
这首词的开头“柳湖西去,有一带禅房,送来眼底。”描绘了作者站在柳湖边远眺的场景,禅房的出现给作者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安详。接着,“行行且止。这天香国色,温柔绮丽。”进一步描绘了牡丹的香气和美丽,以及其带来的愉悦感。这些描写不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牡丹园中,还能感受到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欣赏。
“红杏青松,怎比姚黄魏紫。”这句词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认为牡丹的颜色与质地都远超过其他花卉。这种比较展示了牡丹独有的魅力,同时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此外,“大欢喜”三字直接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欢愉与满足,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直白而又富有感染力。
再来看“更公子镫前,美人镜里。”这部分,通过“公子”与“美人”两个词汇,巧妙地将牡丹与古代文人墨客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文化上的共鸣。这不仅是对牡丹美的赞颂,也是对古人雅集情景的回忆与想象。同时,“三百年往事。经小劫沧桑”则引入了一种历史感,使得整首词显得更加厚重和深沉,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老僧不死。说渔洋竹垞,昔曾过此。”这两句词为全诗增添了一份哲理性,通过提及曾经的文人墨客来暗示自己对艺术的敬仰和追求。同时,“富贵浮云,前辈风标犹凛冽”则表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作者对于高洁品格的追求始终不变,体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境界。
《扫花游·崇效寺看牡丹》是一首充满艺术美和哲理性的词作。它不仅仅是对牡丹之美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历史与文化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领略到宋代词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还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时空的文化自信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