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和水云

泪眼不曾晴,化作宵来雨。六曲屏山万里程,有梦无寻处。
羞学倚墙花,分等沾泥絮。愿屑香尘逐马蹄,长傍郎边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卜算子·和水云》是一首由清代诗人杨玉衔创作的词。该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词人对远方恋人深切的思念与无尽的渴望。以下是对该诗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
  • 杨玉衔(1675—1749)字东白,号石屏,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中期著名词人,有《玉壶清话》、《玉壶诗话》、《玉壶画史》等著作。他的词作多写景抒情,风格雅致清新,擅长运用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其词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1. 诗歌原文
    泪眼不曾晴,化作宵来雨。
    六曲屏山万里程,有梦无寻处。
    羞学倚墙花,分等沾泥絮。
    愿屑香尘逐马蹄,长傍郎边去。

  2. 诗歌赏析

  • 艺术手法:在艺术表现上,《卜算子·和水云》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雨、花、风等元素人格化,赋予它们生动的情感和动作,从而使得整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
  • 情感表达:该词表达了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对远方恋人的深切思念,又蕴含了对美好事物无法实现的无奈和哀叹。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有直白的叙述,又有细腻的心理描写,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层次丰富而复杂。
  • 象征意义:通过对“雨”的形象描绘,象征着词人内心难以言喻的悲伤和孤独;而“花”、“泥絮”则是对词人无法实现的爱情的一种隐喻,表达了词人在爱情上的失落和无奈。
  • 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雨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消逝或别离的痛苦。《卜算子》一词中的“雨”形象,不仅体现了自然现象,更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内心的感受。

通过欣赏《卜算子·和水云》,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爱情、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考。同时,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