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

桃叶波荒,柳枝春去,愁云影里西湖。青冢谁铭,鸳鸯瓦在人徂。分明宝马香车路,奈烟寒、不绿平芜。订莺邻、苏小归环,相望城隅。
昙花不入修罗劫,看朝云夕散,天窘髯苏。电泡须臾,参来一穿牟珠。担愁病骨经霜怯,守残镫、人似山孤。更无多、僵后蚕丝,紬罢凄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是由清朝诗人杨玉衔创作的一首词作。该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女性墓地的哀悼与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文人的情感世界。以下是关于《高阳台·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的介绍:

  1. 创作背景:词的作者是清代著名诗人杨玉衔。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清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文化亦受到外来影响。《高阳台·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的创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两位女性墓地的描写,折射出作者对于那个时代的感受和思考。
  2. 艺术特色:《高阳台·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在艺术上具有较高的成就。词中通过描绘西湖边的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词人通过对墓地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人物生前的风采以及死后的寂寞,这种对比使得整首词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3. 主题思想:词的主题围绕着对逝者的追思与哀伤展开。通过对两位女性墓地的描写,词人表达了对她们的怀念之情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感慨。这种情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层面,更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以及文人对于传统伦理的反思。

《高阳台·小青墓和彊师朝云墓韵》不仅是一首情感细腻、艺术表现力强的词作,更是作者对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的一种深刻反思。这首词不仅是文学上的珍品,也是历史的见证,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特定时期的文人心态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