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郎归 · 红白桃花

铅妆初罢点唇脂。蓬门人面窥。刘郎重到眼迷离。烟霞交路霏。
玫瑰笑,雪霜姿。东风生是非。武陵渔父纵相思。知他心向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阮郎归·红白桃花》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由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杨玉衔创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杨玉衔,字石田,号梦蕉,晚号碧城老人,浙江绍兴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其精湛的文学才能和对古典诗词的深刻理解而著称于世。
  1. 诗歌原文
  • 铅妆初罢点唇脂,蓬门人面窥。刘郎重到眼迷离,烟霞交路霏。
  • 玫瑰笑,雪霜姿。东风生是非。武陵渔父纵相思,知他心向谁。
  1. 主题思想
  • 《阮郎归·红白桃花》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纠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逝去恋情的怀念。
  1. 艺术特色
  • 杨玉衔在这首词中巧妙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词富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情感色彩。
  • 词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玫瑰笑”和“雪霜姿”,不仅赋予了桃花以生命,还增添了诗意和画面感。
  1. 情感表达
  • 诗中通过对桃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禁回想起往昔的恋情,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诗歌更加动人。
  1. 文化背景
  • 《阮郎归·红白桃花》的创作背景是清末民初,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文人墨客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1. 鉴赏分析
  • 这首词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现。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是研究清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1. 现代影响
  • 虽然《阮郎归·红白桃花》创作于近代,但其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珍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阮郎归·红白桃花》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忆,一种文化的传承。对于喜爱古诗词的读者来说,这首词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