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 · 一月廿三日山中始见桃花》是清末近现代初杨玉衔创作的一首词,表达了作者在山中偶遇桃花时的感慨和孤独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详细介绍:
- 创作背景
- 杨玉衔简介:杨玉衔(约1869年—1943年),字懿生,广东香山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他是一位学者,曾在多个学术领域有所建树,曾从朱祖谋学习梦窗词,后以其笺释吴文英《梦窗词》扬名词坛。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学术上,还通过诗词作品展现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 创作时间:该词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此时杨玉衔已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并在词作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诗歌原文
- 《长相思 · 一月廿三日山中始见桃花》的原文如下:忆桃枝。见桃枝。人面春风笑语非。天寒翠袖时。怕人知。没人知。待我知时花已稀。武陵寻梦迟。
- 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在深山中偶遇桃花时的心情变化。词中的“忆桃枝”与“见桃枝”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期待。同时,“人面春风笑语非”反映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但随后的“天寒翠袖时”则暗示了冬日的寒冷和孤独感。最后,“待我知时花已稀”和“武陵寻梦迟”则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词的鉴赏
- 情感表达:这首词通过描绘一幅山中桃花图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桃花盛开、凋零的描写,以及对自己感受的抒发,展示了一种既热烈又深沉的情感态度。
- 艺术特色:杨玉衔的词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深邃的内涵而著称。在《长相思·一月廿三日山中始见桃花》中,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既有形象的描绘又有深刻的寓意,体现了词的艺术魅力。
- 词的历史地位
- 影响评价:尽管杨玉衔并非一位广为人知的诗人,但他的作品在当时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首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受到了一些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赏。在文学史上,虽然可能不如某些著名诗人的作品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依然展现了清末近现代初文人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深情抒写。
- 相关研究
- 学术研究:关于《长相思·一月廿三日山中始见桃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艺术特点的分析上,如意象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方式等。此外,也有研究者关注杨玉衔的其他词作,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观念及其文学价值。这些研究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视角。
《长相思·一月廿三日山中始见桃花》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作,更是杨玉衔独特艺术风格的体现。它以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美的艺术技巧,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鉴赏,不仅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也能从中汲取到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