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

黯山居,偏寻到,赖有好春知我。日历久删除,余寒凝、檐鹊何事尚庭贺。
桃符椒颗。权换却、炉香经课。楼外怕见沧波恶。屏开又倩云锁。
奈风雨、阴霾天为堕。撩梦乱、山人稳卧。绕篱花幡力薄。
付回潮、卷地红涴。重关未算计左。聊料理、齑盘蔬锉。
祗辛苦、几个渔樵辈,苍茫点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是清朝文人杨玉衔的作品。该诗描绘了作者在新年之际的山居生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

  1. 作者简介
  • 杨玉衔:他是清代中期的一位诗人,以其精湛的诗词创作而闻名。《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审美情趣。
  1. 诗词原文
  • 黯山居:描述了作者隐居于山间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常常被诗人用来象征超脱世俗、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 偏寻到:表达了作者在自然中的寻觅与亲近。这种寻觅不仅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移动,更是心灵的一种寻求。
  • 赖有好春知我: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生命力的象征,“赖有好春知我”意味着春天赋予了作者生命和活力。
  • 日历久删除,余寒凝:暗示着旧日的记录或忧虑已被忘却,留下的是对新年的期待和希望。
  • 檐鹊何事尚庭贺:虽然天气寒冷,但檐下喜鹊仍在空中盘旋欢庆,寓意喜庆与好运。
  • 桃符椒颗:传统上,桃木和椒草被用作辟邪的象征,这里可能指家中挂有这些物品以祈求平安。
  • 权换却炉香经课:可能意味着暂时放下日常的繁琐事务,享受片刻宁静。
  • 楼外怕见沧波恶:表达了对外界恶劣天气的恐惧与担忧。
  • 屏开又倩云锁:通过屏风和云雾来隔绝外界的干扰,保持内心的平静。
  • 奈风雨阴霾天为堕:风雨无常,无法预料,只能通过防御措施如“云锁”来保护自己不受其害。
  • 撩梦乱山人稳卧:风雨搅扰了梦境,使得作者安稳的睡眠被打乱。
  • 绕篱花幡力薄:形容篱笆旁的花幡因风雨变得薄弱不堪。
  • 付回潮卷地红涴:雨水冲刷后,地面被红色的泥水覆盖。
  • 重关未:可能意味着尽管有重重门禁,但仍然阻挡不了外面恶劣天气的侵袭。
  1. 文学价值
  • 意境深远:《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 语言简练:杨玉衔在这首诗中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哲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美学特征。
  • 文化内涵丰富:通过描述新年的习俗、自然景观和个人心境的变化,诗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文化风貌。
  1. 艺术特色
  • 意象生动:诗中使用了如檐下喜鹊、桃符椒颗等生动的意象,使读者能够在心中构建出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 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实的对比(如日历的删除与余寒的凝结),加深了诗中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
  1. 创作背景
  • 《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的创作时间是在清朝戊寅年元旦时,即公历1788年的1月1日左右。这个时期杨玉衔正处于他的中年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体现出其成熟的审美观和深刻的人生观。
  1. 历史地位
  • 该诗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杨玉衔的代表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杨玉衔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清代中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

《阳春·戊寅元旦作,用家无咎体》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也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社会的桥梁。这首诗通过其丰富的意象、简练的语言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观察,展现了清代中期文人的生活画卷和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