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陈堂邑

凄恻陈堂邑,吾曾一见之。
城空作乱后,身死去官时。
河岳留青骨,旌竿笑赤眉。
脊令随杜宇,噀血上连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哀陈堂邑》是清代诗人黄金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代的感慨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以下是对《哀陈堂邑》更为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哀陈堂邑》的作者是清代诗人黄金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历史动荡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黄金台在诗中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民的苦难。
  2. 作品原文:诗篇原文如下:“凄恻陈堂邑,吾曾一见之。城空作乱后,身死去官时。河岳留青骨,旌竿笑赤眉。脊令随杜宇,噀血上连枝。”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曾经目睹的陈堂邑的荒凉景象,以及自己因战争而死亡的悲痛经历。
  3. 作品翻译:《哀陈堂邑》的译文大致为“令人悲伤的陈堂邑,我曾亲眼见过。城市荒废后成了战乱之地,我因战事而死在官道之上。黄河与泰山都留有我的白骨,那飘扬的旌旗仿佛也在嘲笑着起义的赤眉军。小虫跟随杜鹃鸣叫,血迹染红枝叶连在一起”。这样的翻译尽量保持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4. 作品赏析:《哀陈堂邑》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示了作者对于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思考。诗中流露出的是对往昔辉煌的回忆以及对现实的无力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
  5. 名家点评:不同时期,不同的学者对《哀陈堂邑》有不同的解读和评价。有的学者认为此诗体现了诗人的悲愤和忧国忧民之情,而有的则指出诗人在抒发自身不幸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

《哀陈堂邑》不仅是一首描写历史变迁和个人悲欢离合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人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作品的时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