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郑子尹

一官羁绊才抛去,又荷书囊出播州。
大府求贤频问讯,先生出处合深筹。
莫悲迟暮逢兵燹,赢得清间从白头。
仕隐于吾两无分,友朋惭愧是兹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寄郑子尹》并未被广泛认知,因为据现有资料显示,《寄郑子尹》可能是对《寄梁任公论文书》一书的误称或误解。实际上,《寄梁任公论文书》是梁启超所著,而郑子尹则是清代的一个诗人和学者,其真实姓名、字号、出生地及生平经历等信息,主要记载于《清史稿》等文献中。以下是关于郑子尹的相关介绍:

  1. 生平简介:郑子尹(1806~1864)名珍,字子尹,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晚年号晚号柴翁,贵州遵义人。他是一位在清代有影响的诗人和学者,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学术成就著称。郑子尹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道光十七年举人,选为荔波县训导,后因家庭原因告归。

  2. 政治生涯:郑子尹在同治初年补授江苏知县,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未能赴任便去世了。他的政治生涯虽然短暂,但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成就:郑子尹的文学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包括诗歌、散文等。他的诗风以奇崛著称,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之并称为“西南巨儒”。除了诗歌,他还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果经巢集》等著作,显示了他博学多才。

尽管郑子尹的文学作品可能未被广泛认知,但其在清代的学术和政治生涯以及文学创作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对郑子尹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文化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