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州夜泊有怀又伯通守

亭荒点翠碧粼粼,红蓼花疏间白蘋。
官罢野鸥能傲我,诗成青嶂苦随人。
偶看明月成千里,孤负黄金笑一身。
得失鸡虫知许事,玉盘堆趁荔枝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昭州夜泊有怀又伯通守》是清代诗人杨兆璜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基本资料:杨兆璜字古生,清福建邵武人,嘉庆十四年进士,道光间官至广平知府。他两为知府,均因忤上官落职,足迹半天下,熟悉清朝一代掌故。其代表作有《太霞山房诗》。
  • 生平经历:杨兆璜曾两任知府,都因违背上级而辞职。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并精通清朝的历史掌故。在官场上的经历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和不公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这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
  1. 作品原文
  • 原文:亭荒点翠碧粼粼,红蓼花疏间白蘋。官罢野鸥能傲我,诗成青嶂苦随人。偶看明月成千里,孤负黄金笑一身。得失鸡虫知许事,玉盘堆趁荔枝新。
  • 翻译与解析: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抒发情感以及表达人生观念,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慨。首句“亭荒点翠碧粼粼”描绘了夜色中的亭台,给人一种静谧而又荒凉的感觉。接着,“红蓼花疏间白蘋”则通过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最后两句“得失鸡虫知许事,玉盘堆趁荔枝新”表达了诗人在政治生涯结束后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文学特色
  • 意象运用:杨兆璜善于运用自然景物作为象征,如“亭荒”、“红蓼花”、“白蘋”等,这些意象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描写,更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 语言风格:诗中使用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亭荒点翠碧粼粼”,既简洁又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 主题思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对人生得失的深刻思考。
  1. 艺术价值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得失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直抒胸臆,真挚动人。
  • 意境营造:通过对亭台、山水、明月等景物的描绘,诗人成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清代文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影响
  • 历史评价:《昭州夜泊有怀又伯通守》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受到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赞誉。它不仅是杨兆璜个人艺术成就的体现,也是清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对后世的文化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作家在创作中都受到了杨兆璜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它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它鼓励人们珍惜当下,同时也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体现了一种平衡和谐的生活哲学。
  1. 启示作用
  • 对现代人的启示:虽然时代已经变化,但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观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提醒现代人要珍惜每一个美好的瞬间,同时要有远大的志向和追求。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 对青少年的影响:这首诗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一种精神食粮。它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关注生活的美好。
  • 对社会的贡献:这首诗不仅是杨兆璜个人的艺术成就,更是清代诗歌的一个高峰。它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昭州夜泊有怀又伯通守》不仅是一首反映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也是清代诗歌艺术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研究清代文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重要文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