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京师杂别

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
江南草长莺飞日,游子离邦去里情。
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
自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将之京师杂别》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共六首。下面将从诗的原文、历史背景、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创作背景:黄景仁在乾隆四十年(1736)有赴京打算,但后来因寿州知州张佩芳邀请主讲正阳书院讲席而未能成行。年底左右,他终于赴京师。这首诗的创作,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
  2. 原文展示:《将之京师杂别·六首选—》是黄景仁的六首七言古诗,内容涉及江南的景色和游子的离愁。其中,“翩与归鸿共北征,登山临水黯愁生”描绘了诗人与归鸿同行的场景,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五夜壮心悲伏枥,百年左计负躬耕”则反映了他壮志未酬的无奈与辛酸。这些诗句不仅展示了黄景仁的诗歌才华,也体现了他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态度。
  3. 历史影响:《将之京师杂别》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作为黄景仁诗歌的代表作品流传于世,也被后人广泛传颂。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风格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后世诗人的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4. 艺术特色:黄景仁的诗歌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著称。他在创作中善于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深度。同时,他还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黄景仁的《将之京师杂别》不仅是一首表现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髓,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