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袈裟歌

山僧篝火登佛楼,登箧示我前朝物。水田一袭镂彩成,光焰至今犹未歇。
岭猿睥睨山禽惊,想见一骑中官擎。当时佞佛成阃教,九莲衍得椒房名。
昭华宠占六宫冠,十方建寺谁能争。是日君心眷如意,宛转星前誓神器。
久看幻海漫阴氛,可柰廷臣与家事。神庙移归玉合空,百劫难添蠹余字。
从可添丝绣佛龛,谁教结习犹眈眈。渐报蛾群起河北,尚闻芦税赐淮南。
转眼身肥不能走,贼前请命嗟何有。可怜佛远呼不闻,有福祈来付杯酒。
洛阳宫殿安在哉,珠襦玉匣飞成灰。犹余此物镇初地,空山阅得沧桑来。
君不见南朝三百六十寺,至今一一荒烟里。又不见萧梁同泰何崔巍,朝闻舍身夕被围。
铜驼荆棘寻常见,何论区区一衲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袈裟歌》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深刻的历史描绘,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同时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孝先,号仲则,浙江慈溪人,清代诗人、戏曲作家。他的作品多以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深受后世推崇。
  1. 诗歌原文
    山僧篝火登佛楼,登箧示我前朝物。
    水田一袭镂彩成,光焰至今犹未歇。
    岭猿睥睨山禽惊,想见一骑中官擎。

  2. 诗歌赏析

  • 历史背景与艺术手法:此诗以明郑贵妃的袈裟为线索,通过丰富的象征与比喻,将历史事件和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历史的独到见解。
  • 意象与象征:诗中的“山僧篝火”、“水田”、“岭猿”等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加深了对历史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 情感表达: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深切关注。

《慈光寺前明郑贵妃袈裟歌》不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次深刻的历史反思。在欣赏这首诗的同时,人们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文人对于历史的尊重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