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尉笏

唾贼面,折贼骨。倒用司农印,愤夺源休笏。伟哉太尉抑何烈,平生段秀实,斯言乃敢污吾耳。
不见尚书府前一军甲,吾戴吾头自来矣。尔贼敢滔天,吾笏不汝全,血流被面匍而前。
吾头可刃体可镬,此笏击贼贼胆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尉笏》并非文学作品,而是一段描述太尉使用笏板击贼的描述文字。这段文字出自唐代的柳宗元的《段太尉逸事状》,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太尉如何勇敢地面对敌人,以及他使用的笏板在战斗中的作用。

《太尉笏》中的太尉是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官员,他用手中的笏板作为武器,不仅展现了他的英勇,也表达了他对正义和忠诚的执着追求。这种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常见,因此可以认为《太尉笏》是一篇独特的叙事文学作品。

《太尉笏》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太尉与敌人斗争的场景,其中“唾贼面,折贼骨”等句子形象生动,展现了太尉的勇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种直白而富有力量的表达方式,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够快速打动读者的心。

《太尉笏》不仅仅是对太尉英勇行为的描写,它也是对太尉性格特征的刻画。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太尉的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以及他在封建时代作为一名正直官吏的形象。这种对人物多侧面的描写,使得太尉的形象更加立体,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太尉笏》虽然不是一篇完整的文学作品,但它通过对太尉使用笏板战斗的描述,展现了古代文学中常见的英雄形象和豪迈精神。这段文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社会背景的重要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