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贼面,折贼骨。倒用司农印,愤夺源休笏。伟哉太尉抑何烈,平生段秀实,斯言乃敢污吾耳。
不见尚书府前一军甲,吾戴吾头自来矣。尔贼敢滔天,吾笏不汝全,血流被面匍而前。
吾头可刃体可镬,此笏击贼贼胆落。

【注释】 太尉:指唐代名将郭子仪。笏:朝见君上时拿在手上的板子,用来记事、记言。

【译文】

你用唾沫沾湿了贼人的面庞,折断了贼人的骨头;你倒着使用司农印,愤然夺去源休的笏。

你是多么英勇啊!郭子仪抑制不住愤怒的心情,说:“平生段秀实,斯言乃敢污吾耳。”段秀实是唐朝名臣,郭子仪曾受他帮助。这里说他不敢把段秀实的话当作耳边风。

你看见尚书府前一军的甲士吗,我戴我的头来到这里。你这些贼人竟敢如此猖狂,我不让你完整地活下去,血流满面匍匐前进。

我的头可以砍下来,我的躯体可以烹煮,这块笏板打在盗贼头上,盗贼胆寒心惊。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代宗永泰元年(765),郭子仪任天下兵马副元帅,讨伐安史叛军。诗中以笏击贼,表现了郭子仪率军平叛时威武之师的形象。全诗气势磅礴,笔力雄健,语言刚劲,富有感染力。

首句“太尉笏”,点明诗旨,即郭子仪用笏击贼。次句“唾贼面,折贼骨”,进一步渲染郭子仪怒不可遏的情绪,表现出他杀气腾腾、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倒用司农印”两句,化用典故。《旧唐书·郭子仪传》载: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有人告其谋反,唐肃宗命御史严鞫。郭子仪自辩,并称:“臣今杖节,犹子期之抱关也;臣若反,则如太宰之负斧矣。愿勿以疑,幸赐矜察。”《唐才子传》:郭子仪平叛归来,仆固怀恩等请拜官属,子仪辞曰:“汝曹皆国家股肱,何须拜耶!”于是作歌曰:“尽节事君昔未央,三朝仗钺总戎兵;脱身圣主恩波重,归卧彤庭宠数增。”这两句诗,正暗含于此。“愤夺源休笏”,是说郭子仪愤怒至极,夺下了源休的笏(一种朝见用的玉制手板)。这句中的“愤”字和“夺”字是此诗的关键。

“伟哉太尉抑何烈”,承“太尉笏”而来,赞颂郭子仪平叛时的英勇行为。“平生段秀实”,指郭子仪早年为政清正,有政绩。而段秀实又曾受到郭子仪的提携,因此说“斯言乃敢污吾耳”。这是虚写,表明郭子仪对段秀实的话十分重视。

“不见尚书府前一军甲”,是说郭子仪率军来到尚书省前的军营。“吾戴吾头自来矣”,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贼人,早就该让你们戴上枷锁了。这里既说明郭子仪的威名,又表明他率军平叛的决心。

“尔贼敢滔天”,是说你们这些贼人竟然敢如此猖狂。“吾笏不汝全”,意思是说:我手中的笏板打在你们的头上,你们的脑袋就会掉在地上,不会完好的。“血流被面匍而前”,是说郭子仪率领军队冲进了叛军的营垒,他们像流水一般地涌过来。“血流被面”,指血流满面。“匍而前”,指跪着爬着前进,形容郭子仪率军奋勇杀敌的情景。

最后两句:“吾头可刃体可镬”,意思是说:我的脑袋可以被刀劈开,我的躯体可以烹煮!“此笏击贼贼胆落”,意思是说:这块笏板打在盗贼头上,盗贼就吓得胆战心惊了。这里的意思是说:郭子仪的笏板打在盗贼头上,盗贼就会害怕得发抖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郭子仪率军平叛时的威武之师形象,又表现了他杀气腾腾、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