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盛养士,尽为私恩倾。朱亥里巷人,宁知义与名。
十年鼓刀大梁市,一朝袖椎邺中城。当时岂知矫令非,感恩公子因侯嬴。
夺鄙军,褫秦魄,救赵存魏在兹役。不然赵亡魏亦寒,不见梁城终屠磔。
夷门监者年七十,平生乃有市侠客。至今屠儿原上草,犹带当时椎血碧。
【注释】
①朱亥:战国时魏国大力士。②“里巷”二句:言朱亥虽出身贫寒,却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人们只知道他为人仗义,舍己为人,而不知他的名与义。③“十年”二句:言在梁(今河南开封)市,朱亥以刀行侠仗义,声名远播;后来在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城中,因救赵而得罪了秦昭王,被囚禁起来,公子无忌为求其脱身,用千金贿赂狱卒,使其得以出狱。④“矫令非”二句:《史记·刺客列传》载,朱亥曾为侯嬴谋划,使其得脱虎口,故称“感恩公子”。⑤“夺鄙军”二句:《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无忌率魏军攻打秦国,朱亥从旁协助,拔魏豹城后,又助公子夺取邯郸。⑥“不然”二句:言如果赵国灭亡而魏国也遭到屠戮,那么梁(今河南开封)城的百姓也会遭屠戮。⑦“夷门监”二句:夷门是战国时魏国西门豹所开凿的城门,监者即看守城门的人,年七十岁。⑧“屠儿”二句:言当时屠夫原上草中,尚留有当年朱亥血衣的痕迹,说明当年他在梁城之战中英勇作战,杀敌报效国家。⑨“见梁”二句:意谓如若不是朱亥当年在梁城之战中为赵国出力,则魏国亦难免于灭亡的命运。⑩“不见”二句:意谓若没有朱亥当年在梁城之战中为赵国出力,则梁城最终必遭屠戮。
【赏析】
这是一首咏赞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侯嬴的诗作。全诗共四联,首联写朱亥的身世和为人,颔联写朱亥的事迹和贡献,颈联写朱亥的功绩和影响,尾联写朱亥的人品和风范。此诗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简洁流畅,形象生动鲜明,富有感染力。
第一联“朱亥墓”,点明题旨,交待人物。朱亥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他以重义轻财、慷慨解囊著称于世。这两句先交代朱亥的身份及生平事迹,为下文进一步介绍朱亥的为人处世和所作所为奠定基础。
第二联“十年鼓刀大梁市,一朝袖椎邺中城”,写朱亥的事迹。“十年鼓刀大梁市”,意谓朱亥在梁市(今河南开封)经营刀铺,十年间声名远扬。“袖椎邺中城”,意谓朱亥曾在邺城中以椎子击毙强暴之人。这两联主要写朱亥的事迹,其中“十年鼓刀大梁市”突出表现了他善于经商的特点;而“袖椎邺中城”则是写他仗义勇武,不畏强暴。
第三联“当时岂知矫令非,感恩公子因侯嬴”,“矫令非”即假借君命行事。这两句主要写朱亥对公子无忌的感激之情。因为公子无忌曾用千金贿赂狱卒,才使朱亥得以脱身。这里既表现了公子无忌的仁义之举,同时也突出表现了朱亥的仗义豪气。这两句诗既是对公子无忌的歌颂,也是对朱亥的赞颂。
第四联“夺鄙军,褫秦魄,救赵存魏在兹役”,“夺鄙军”即夺取敌人的军队。这几句主要写朱亥的功劳和影响力,其中“夺鄙军”突出表现了他对敌人军队的夺取,而“慑秦魄”则是突出表现了朱亥对敌人的震慑作用。最后这一句“救赵存魏在兹役”,意谓挽救赵国和魏国的重任落在了他的肩上。这两句既表现了朱亥的英勇善战,也表现了他为国家分忧解难的精神。
第五联“不然赵亡魏亦寒,不见梁城终屠磔”,“梁城”指梁都。这两句主要写如果赵国灭亡而魏国也遭受屠戮的话,那就会使梁城百姓同样遭到屠戮的命运。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
第六联“夷门监者年七十,平生乃有市侠客”,“夷门监”即守卫城门的小官。这两句主要写夷门看守的老人年迈七十岁仍保持着当年的侠义精神。这两句既表现了老人的忠肝义胆,也表现了诗人对老一辈人的尊敬和怀念。
第七联“至今屠儿原上草,犹带当时椎血碧”,“椎血碧”即染有鲜血的绿色。这两句主要写昔日战场上的血衣遗迹依然存在。这两句既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也表达出了诗人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一联也与前联“夺鄙军,褫秦魄”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朱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八联“见梁”二句,意谓如果当初不是朱亥当年在梁城之战中为赵国出力的话,那魏国也难保不被秦国所灭。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之情。同时,这也是对朱亥的一种评价和赞誉。
第九联“不见”二句,意谓如果没有朱亥当年在梁城之战中为赵国出力的话,那梁城最终必遭屠戮的命运。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之情。同时,这也是对朱亥的一种评价和赞誉。
第十联“夷门监者年七十”,“夷门监”即守卫城门的小官。这两句主要写夷门看守的老人年迈七十岁仍保持着当年的侠义精神。这两句既表现了老人的忠肝义胆,也表现了诗人对老一辈人的尊敬和怀念。
第十一联“屠儿原上草”,“屠儿”即屠宰场的小伙计。这两句主要写昔日战场上的血衣遗迹依然存在。这两句既表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也表达出了诗人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同时,这一联也与前联“夺鄙军,褫秦魄”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朱亥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第十二联“见梁”二句,意谓如果当初不是朱亥当年在梁城之战中为赵国出力的话,那魏国也难保不被秦国所灭。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之情。同时,这也是对朱亥的一种评价和赞誉。
这首诗通过赞扬朱亥的义举、智谋和勇敢,歌颂了他的崇高品德和不朽业绩。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有对历史人物的赞美之情,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之意;既有对过去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也有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