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石门

望望石门县,秋烟路欲迷。
村深忘远近,月出辨东西。
桑影过桥密,虫声傍水低。
吾衰怯风露,敢后暝雅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夕次石门》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作于康熙五十九年,时年厉鹗三十岁。《夕次石门》是厉鹗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在清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秋日景象,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从艺术手法来看,厉鹗擅长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自然景物,以及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夕次石门》中,厉鹗利用“望望石门县”开篇,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场景之中,而“桑影过桥密,虫声傍水低”则具体描写了石门县城的秋夜景色。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为整首诗增添了美感,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思考。

诗歌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吾衰怯风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与自身境遇的无奈,而“敢后暝雅栖”则暗示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向往。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空间。

《夕次石门》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诗中的“村深忘远近,月出辨东西”等句,表现了诗人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在自然美与人生苦短之间的微妙平衡。

在文化背景方面,《夕次石门》的创作背景也是理解这首诗的重要线索。厉鹗生活在清朝时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墨客多有感伤国事之叹。因此,诗中可能蕴含着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和感慨。这种时代背景使得《夕次石门》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诗歌作品,更具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夕次石门》作为清代厉鹗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艺术手法、情感表达、哲理思考还是文化背景等多个维度来解读,都显示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对人生困境的思考与超越,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敏感与关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