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黑山雨歇,一径松烟蒙。
微闻梅花气,吹落疏磬中。
讵惜夜履湿,宿处投支公。
凭楼答人语,迥与云际同。
少选沈霭敛,俯听幽林风。
明星忽三五,挂在殿角东。
短烛照春绿,夜静山逾空。
观河悟众象,拂石期冥鸿。
神清了无梦,乱壑流何穷。
焚香以达曙,兹焉悦微躬。
宿永兴寺德公山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永兴寺德公山楼》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宿于永兴寺德公山楼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雨过后的宁静与幽美,以及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分析:
诗歌背景: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号樊榭,浙江钱塘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尤以诗词见长。厉鹗博览群书,尤其擅长宋史的研究和文学创作,其作品风格妍炼幽隽,自成一家。
诗歌内容:诗中开头两句“昏黑山雨歇,一径松烟蒙”描绘了山雨停歇后,一条小径上弥漫着松树的烟雾。接着“微闻梅花气,吹落疏磬中”表达了诗人在雨后的空气中闻到梅花的香气,听到远处寺庙中传来的钟声。“讵惜夜履湿,宿处投支公”透露出诗人不顾脚湿,选择在支公的宿处过夜。最后几句“凭楼答人语,迥与云际同”表现了诗人站在楼上,与来人交谈,感觉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中。
诗歌主题:《宿永兴寺德公山楼》不仅描写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宗教的思考。诗中的“观河悟众象,拂石期冥鸿”暗示了诗人试图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领悟人生的深刻道理,而“神清了无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烦恼的向往。
艺术特色:厉鹗的诗歌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通过自然景物传达情感。在《宿永兴寺德公山楼》中,诗人通过对雨后山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美丽的境界。同时,诗歌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宿永兴寺德公山楼》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