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

振衣浴罢体更轻,竹枝投石声彭觥。
空山昨夜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
山灵知我有默祷,故遣松风作前导。
一峰阴见一峰晴,天柱中央翠于扫。
元同先生昔隐居,洞天长锁琅函书。
前游日夕未曾到,恨身不得乘飙车。
穿尽幽篁履苔石,惊见谽谺洞门坼。
童子曾为捣药禽,桃花解笑题诗客。
此中日月停两丸,想像九夏尤清寒。
微明秉炬触暗壁,古灵题字来寻看。
玲珑乳窦隔凡处,路接华阳不归去。
有人问我洞中来,为说浮云如柳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是清代诗人厉鹗创作的一首古诗,描述了作者游览洞霄宫遗址时的感受和所见景物。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振衣浴罢体更轻,竹杖投石声彭觥。
    空山昨夜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

  2. 诗歌赏析

  • 意境深远:《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哲理思考。诗中的“振衣”暗示了诗人的心境与追求,而“竹杖投石声彭觥”则形象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 文化内涵:诗歌中提到的大涤洞、栖真洞等名胜古迹,不仅展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审美情趣:诗中的自然景观描述,如“空山”、“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都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赞美,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美感。
  • 哲理思考:诗中的“空山昨夜龙洗窟,雨过万壑泉纵横”等句子,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学的一种反思,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的创作,可能是在诗人游览了洞霄宫遗址后,结合自己对于道教文化的理解和对于自然美景的感悟而写成的。
  1. 诗歌影响
  • 《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成为了研究古代文学和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献。
  • 这首诗对后世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后来的作品都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和影响。

《重游洞霄宫探大涤洞天》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历史之韵,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通过对这首诗的欣赏和解读,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韵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