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秋吟

黯淡堪悲,迷离欲化。除非宋玉能描画。苕苕疑有复疑无,寒生毛发教人怕。
古冢磷飘,荒阶雨打。六朝败柳西风挂。几番梦里费追寻,惊看木叶纷纷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秋吟》是清代诗人熊琏的一首七言绝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仅能够领略作者的情感与思想,还能够深入探讨其背后反映的文化、历史和哲学意义。以下是对《九秋吟》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熊琏(生卒年不详),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与赵师秀同龄的诗人。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都值得深入了解,这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本身,也有助于把握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

  2. 诗歌原文:熊琏的诗作《九秋吟》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自然景象与人的内心感受。诗中的“冷境谁将冷笔描。愁人百感鬓先凋。梦回一缕篆烟飘。荒砌风凄虫语碎,海棠红惨蝶魂消。催寒疏雨又萧萧。”展现了一个凄凉秋日的景象和诗人深沉的情感体验。

  3. 诗歌鉴赏:《九秋吟》不仅仅是对秋天景色的描述,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抒发和感慨。诗中“岁岁惊秋,蕉心易冷藕丝抽”,通过季节的变化来比喻人生的无常和变迁。这种以自然景象喻人生哲理的写作手法,使得《九秋吟》具有了更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4. 社会文化背景:了解熊琏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全面理解《九秋吟》至关重要。《九秋吟》的创作年代是在清朝,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和社会变动,诗人的生活也深受其影响。因此,研究熊琏的时代背景,不仅可以帮助更好地解读其诗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状况。

《九秋吟》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和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