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游山

弱冠怀微尚,复与世相逐。
违志兹二纪,谢病返初服。
寻异淹晨昏,赏心穷水陆。
层岩备登顿,平林恣远瞩。
阳葩相映蔚,幽草亦芬馥。
微雨过春江,蒲稗生新绿。
水流虑自澹,山深人绝俗。
行从太公任,朅伐谢林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岭门山》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了谢灵运本人的性格和志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创作背景
  • 诗人简介:谢灵运(385—433),字季迪,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他出身于东晋名门之后,家族有丰厚的政治与经济基础。由于其家族背景和自身才华,谢灵运在官场上一度显赫,但也因政治斗争屡受打击。
  • 诗作创作时间:此首《游岭门山》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诗中的“失意中仍可见其倔强的个性”可以推断,这可能是谢灵运在政治挫折后的某种心境下所作。
  1. 诗歌内容与主题
  • 自标风操:诗的开头部分通过提及“龚汲”的故事和“虞芮”的故事,展示了诗人以自标风操来回答政敌打击的方式,表现出一种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态度。
  • 登高远望:整首诗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的自然景象,如“岩嶂千重”、“莫不备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热爱。
  • 个人品格:诗中多次提到“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这样的细节描写不仅体现了谢灵运作为文人的独特生活态度,同时也映射出他的独立人格。这种生活方式在当时社会中较为少见,显示出诗人不随俗浮沉的个性。
  1. 艺术手法
  • 对比与象征:诗中通过对山的描写,不仅仅是在赞美其自然之美,同时也可能隐含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超然或逃避的心态。例如,“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可能寓意诗人面对生活的态度,即面对逆境时保持冷静,从容应对。
  • 语言特点:谢灵运的诗歌多用典而不失流畅,这首诗同样体现出这一特点。使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虞芮故事”等,使得整首诗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 社会影响与评价
  • 文学地位:谢灵运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山水诗开创了中国山水诗派的新风格。尽管他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一定的赞誉,但在后世却因其个性过于张扬而备受争议。
  • 历史评价:关于谢灵运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一方面,他被认为具有卓越的文学天赋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另一方面,他的一些行为和思想也被认为是过于任性和不羁。因此,他在历史上既是文人雅士的代表,也是被批评的对象。

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谢灵运及其作品的读者而言,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注意事项:

  • 研究谢灵运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他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 关注谢灵运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和他与其他同期文人的关系,如陶渊明、刘宋时期的其他文人,这些关系对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动机至关重要。
  • 阅读和比较不同版本的《游岭门山》,因为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游岭门山》不仅是谢灵运个人风格的体现,也是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学成就。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谢灵运的生活态度和他的文学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