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抵白沙驿示述庵》是清代诗人赵文哲创作的一首古诗,此诗通过描绘一幅清冷而孤独的画面,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心境变化。接下来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 作者介绍:
- 赵文哲(约1740年—1773年),字升之、损之,号璞庵、璞函,江苏上海人,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试赐举人,授内阁中书,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官至户部主事。他一生经历了从文人到军人的多重角色转变,并在军中得江山之助,作品风格亦由初期的盛名逐渐变为新奇多变。
-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
“驿舍千山里,匆匆卸薄装。
雨声移别岫,云气拥虚堂。
冻骨亲炉火,衰颜仗酒浆。
言愁愁转剧,反觉怕连床。”
- 翻译与注释:
- “驿舍(驿站)位于群山之中,我急忙脱掉轻便的外衣。”
- “雨声似乎在引导我去向远方的山峰,周围的云气仿佛把空荡的屋子包围起来了。”
- “寒冷让我靠近了炉火,但容颜因酒力稍减而显得憔悴。”
- “内心的忧愁愈发浓烈,反而害怕回到那孤零零的床铺。”
- 诗歌赏析:
- 《雨抵白沙驿示述庵》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旅途中的一种孤独与凄凉之美。诗中“冻骨亲炉火”表达了作者在恶劣天气下对温暖的渴望,而“言愁愁转剧”则揭示了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
- 诗中的“反觉怕连床”不仅反映了身体的不适,也象征着心理上对安稳生活的向往与畏惧。这种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性和深度。
- 写作背景:
- 赵文哲在创作这首诗时可能正处于一段人生低谷。作为一位经历过战争洗礼的文人,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和个人经历的反思。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如远行或思乡时所作,用以抒发内心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无奈。
-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的情景交融处理得十分巧妙,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传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雨声移别岫”将自然的声音与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意象丰富:诗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如“冻骨亲炉火”,这些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还加深了读者对诗人处境的理解。
《雨抵白沙驿示述庵》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赵文哲个人生命历程的一个缩影。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文人在动荡时代中的苦闷与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和个人命运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