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济寺

重溯游踪卅载更,恰来初地认题名。
暗泉时向岩前滴,老树都从石罅生。
僧俗那能离世障,花残犹自媚春晴。
忘情我羡娑罗子,红豆空劳泪结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永济寺》是一首由清代诗人赵怀玉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永济寺的壮丽风光,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对超然物外生活态度的追求。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

  1. 诗人赵怀玉简介:赵怀玉生活在清朝乾隆时期,其生平事迹不详。据诗题和背景推测,他可能是一位有志于隐逸生活的文人,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尘世纷扰的超脱。

  2. 诗作原文与注释

  • 诗题为“游永济寺”,全诗共四句二十八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首两句描绘了永济寺面对大江的自然景象,以及寺庙的结构特点。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游览寺庙时的心境变化,从初识此地到逐渐忘却尘世烦恼,最终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界。
  • 诗中的意象丰富,如“暗泉”、“老树”等,都为读者提供了生动的画面感。同时,诗中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如“僧俗那能离世障”,反映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1. 诗作的艺术特色
  • 该诗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自然景观比作人的情感状态,使得诗歌具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 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起、承、转、合的传统布局,前三句作为起句,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后两句则是转和合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变化。
  1. 诗作的文化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态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游永济寺》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它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也是哲学和艺术上的重要成果。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