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期不来,独往践佳兴。
招提绝人迹,松关閟幽茜。
皎月独弄姿,水木俱清醒。
据石憩微躯,危襟竦虚听。
满地走虬蛇,松篁摇不定。
夜游多晴旷,况乃无人境。
咳唾响深谷,虚堂如有应。
飕飕山风至,簌簌林箨迸。
心魂已凄动,四顾逾悄静。
清极不可留,褰裳蹑莎径。
不知露气深,星星草头莹。
十五夜寻兰心不遇独往贞元阁踏月而归
介绍
《十五夜寻兰心不遇独往贞元阁踏月而归》是清代诗人蒋蘅(拙斋)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描述一个夜晚独自前往兰亭赏月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情态和审美趣味。
《十五夜寻兰心不遇独往贞元阁踏月而归》是一首典型的古典抒情诗,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形式上的美感,还在于其内容中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哲理思考。诗中的“之子期不来,独往践佳兴”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的节日或时刻,独自一人去追寻内心所向往的美好事物,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种意境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深远的意义,激励着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寄托。
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蒋蘅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兰”来比喻高洁的人格,以“月”象征清雅的高洁,通过这些自然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诗中的意象生动而鲜明,如“皎月独弄姿,水木俱清醒”,不仅营造了一个静谧和谐的自然景象,也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清明。
在探讨《十五夜寻兰心不遇独往贞元阁踏月而归》时,不能忽视其中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不仅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还能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还体现在它的语言表达上。蒋蘅以其独特的文风和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和景象浓缩成简洁而深刻的诗句,使得这首作品即便在今天读来仍能感受到那份古典美的独特韵味。例如,“之子期不来,独往践佳兴”等句子,既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也体现了其对语言节奏和音韵美的把握。
《十五夜寻兰心不遇独往贞元阁踏月而归》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本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和文化的百科全书,通过它,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哲学以及对美的追求。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文学性,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意蕴和社会价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