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张圣庵

茅屋当山挹翠微,半生磊落遁何肥。
桃花订论思元老,瓠子阵书只布衣。
千里长鲸横海去,九秋高雁拂云归。
华封终古谁分席,未到抽簪愿已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张圣庵》是一首清代诗人蒋麟昌创作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这首诗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赠张圣庵》:

  1. 作者介绍:蒋麟昌(字静存),生于清江苏阳湖人,乾隆四年进士,官编修。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其中《赠张圣庵》便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蒋麟昌的文学成就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 诗歌原文:这首诗的全文如下:“茅屋当山挹翠微,半生磊落遁何肥。桃花订论思元老,瓠子阵书只布衣。千里长鲸横海去,九秋高雁拂云归。华封终古谁分席,未到抽簪愿已非。”

  • 茅屋当山挹翠微:描绘了诗人住所的自然景观,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 半生磊落遁何肥: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生活态度。
  • 桃花订论思元老:暗示了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交往。
  • 瓠子阵书只布衣:表达了诗人虽为布衣之身,但志向远大。
  • 千里长鲸横海去,九秋高雁拂云归:用“长鲸”和“高雁”比喻自己如海洋中的长鲸一般,翱翔于高空的雁群一样,自由自在。
  • 华封终古谁分席,未到抽簪愿已非: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淡,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1. 文化意义:《赠张圣庵》不仅仅是一首诗,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诗中的意象、典故以及情感表达都展现了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2. 鉴赏赏析:在鉴赏《赠张圣庵》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可以从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此外,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也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通过对《赠张圣庵》的详细解读和分析,不仅能欣赏到蒋麟昌的精湛艺术造诣,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