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过白云山房有感

风流耆旧远,尽日掩秋堂。
野水落寒石,乱山低夕阳。
白云从过眼,黄菊又初霜。
空有琴书在,尘封已半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过白云山房有感》是一首清代诗人赵昱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赵昱,字孟扬,号青莲道人,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深受后世赞誉。赵昱一生多才多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绘画领域有着极高的造诣。他与同时代的许多文人雅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诗文交流,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1. 诗词原文
    风流耆旧远,尽日掩秋堂。
    野水落寒石,乱山低夕阳。
    白云从过眼,黄菊又初霜。
    空有琴书在,尘封已半床。

  2. 诗句解读

  • “风流耆旧远”:这里的“风流耆旧”指的是那些具有深厚文化修养和高尚情操的长者,他们远离世俗喧嚣,过着宁静的隐居生活。这里的“远”意味着这些长者已经不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之情。
  • “尽日掩秋堂”:这里的“尽日”指的是整天,即一整天;“掩秋堂”则是指关闭着秋天的门楼。整个句子传达了一种深沉的忧伤,似乎诗人整日在思念中度过,沉浸在对逝去友人的追忆之中。
  • “野水落寒石”:这里的“野水”指的是野外的水流,清澈透明;“寒石”则是指冷清孤寂的石头。这个场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幽深的画面,仿佛时间停滞,只有水流和石头相伴。
  • “乱山低夕阳”:这里的“乱山”指的是参差不齐、杂乱无章的山脉;“夕阳”则是指落日时分的景象。整个句子给人一种夕阳西下,山峦苍茫,万物萧瑟的感觉,似乎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白云从过眼”:这里的“白云”指的是天空中的云朵;“过眼”则是指从眼前经过。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岁月的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 “黄菊又初霜”:这里的“黄菊”指的是黄色的菊花;“初霜”则是指秋季的霜降。这个场景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秋日景象,菊花盛开,霜降时节,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也反映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回忆。
  • “空有琴书在,尘封已半床”:这里的“空有”指的是尽管拥有却无法使用;“琴书”则是指古琴和书籍。这个句子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他们虽然生前热爱音乐和文学,但如今只能在尘封的书房里回忆往昔。
  1. 主题思想
  • 这首作品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追忆,展现了他们对友情、知识和文化的珍视,也反映了他们在世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的山水、菊花等元素都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们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向往。
  1. 艺术特色
  • 《九日过白云山房有感》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句式,使诗歌节奏鲜明,富有韵味。
  • 此外,诗人在诗歌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他通过对友人的追忆,表达了对人生、友情和知识的思考,使诗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九日过白云山房有感》不仅是一首表达对逝去友人怀念之情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佳作。它以深情的笔墨描绘了历史沧桑和人生百态,同时也传递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