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敬亭张尚书祠

名山有意待畸人,猿鹤千年幸作邻。
晞发沅湘还恋楚,采芝商洛竟忘秦。
老臣心事风霜苦,吏部文章日月新。
总欲揽衣循北郭,野棠花发不胜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敬亭张尚书祠·其一》是清代诗人翟士鳌创作的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下面将深入地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及其翻译
  • 原文内容
    丹垩山椒一径通,往来愁绝鸡笼。为辞簪绂江城隐,岂愿乡村伏腊同。
    古树含烟平阁外,归帆送影夕阳中。纷纷客舍争相识,今日临风尽老翁。
  • 诗歌注释
  • 丹垩山椒:形容地势高耸,山路崎岖。
  • 簪绂:古代官员戴用的一种装饰物,此处借指官职。
  • 江城:泛指城市。
  • 伏腊同:即“伏腊同餐”,意为一起吃饭庆祝。
  • 纷纭:复杂多变。
  • 临风:面对风吟唱或吟诗作画。
  • 老翁:此处指作者自己或是其他老辈人。
  • 翻译:山势高耸的丹垩山顶有一条山路,行人来往之间感到无比忧愁。我辞去官职,在江城中隐居,不愿像乡村百姓一样过平淡的生活,与家人共度节日。古树在烟雾中若隐若现,平阁之外景色苍茫,渔船的帆影在夕阳下渐行渐远。在这纷纭复杂的世界中,我与其他老辈人一样,面对风吟唱着老去。
  1. 赏析和创作背景
  • 赏析:《谒敬亭张尚书祠·其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感慨的诗歌。首句以高耸的山路开篇,描绘了一幅高山峻岭的画面,象征着人生道路的崎岖和不易;次句则抒发了诗人辞去官职、选择隐居生活的心境,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仕途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第三句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同时也透露出他不愿意与平民百姓一同过节的清高;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岁月流逝、人生老去的感慨。整首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
  • 创作背景:翟士鳌(1635年—1700年)字子昂,号梅坡。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评论家,其作品多表现出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据文献记载,《谒敬亭张尚书祠·其一》可能是在游览敬亭山张尚书祠时所作,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人生思考。此诗的创作背景和具体年份虽难以考证,但其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在当时及后世均受到广泛赞誉。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文学价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了古典诗词中的佳作之一。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山、水、树、阁等,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诗人通过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此外,诗中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既能够深入人心,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 影响:《谒敬亭张尚书祠·其一》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许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认为这首诗不仅是清代诗人翟士鳌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遗产之一。这首诗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这首诗的手法和风格,使这首古诗成为经典之作。

《谒敬亭张尚书祠·其一》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首诗不仅是清代诗人翟士鳌的杰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