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风恬,海波阔,帆樯络绎执俘归,口目睢呿贼犹活。
初疑海外人,琵琶之腿碌碡身。齿可嚼铁碎,手能舒钩伸。
谁知入蒐狝,狺狺一群犬。吴歪头,陈吊眼,尔勇伊何面徒腼。
当时若早勤搜爬,咀尔不摇牙,踢尔不用靴。胡为养成洛妪肚,大于宋公鼓。
择音不作铤走鹿,攫肉翻成饥噬虎。易帅添兵始就擒,已费庙谟遣龙武。
呜呼,一鸡何用牛刀割,不是牛刀割不得。朝端应有黑头公,世上乃无白头贼。
台湾俘囚络绎械送内地再作凯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台湾俘囚络绎械送内地再作凯歌》是清朝诗人赵翼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乾隆时期,当时清王朝正处于鼎盛时期,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然而,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对外关系的复杂性,特别是与台湾地区的关系。
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江苏常州人,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赵翼的诗风以豪放为主,善于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台湾俘囚络绎械送内地再作凯歌》中,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清王朝对外政策的严峻性和对台湾问题的关注。诗中的“海风恬,海波阔,帆樯络绎执俘归”等句,描绘了海上运输俘虏的繁忙景象,而“齿可嚼铁碎,手能舒钩伸”则形容了俘虏们被折磨至骨瘦如柴的情景。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清王朝对台湾问题的强硬立场,也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残酷后果。
《台湾俘囚络绎械送内地再作凯歌》不仅是一首反映历史事件的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以及清朝对外政策的特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