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哈蜕庵同年

何处茅庵蜕此生,秋蝉敛翅不成声。
便归同谷终如客,欲老辽东总畏兵。
四顾莽苍无去路,一官衰白梦前清。
蜀山夜半梅花发,念子悲歌猛虎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哈蜕庵同年》是清朝诗人赵熙所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1. 作者简介:《赠哈蜕庵同年》的作者是清朝诗人赵熙,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状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在这首诗中,赵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后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2. 诗歌原文:何处茅庵蜕此生,秋蝉敛翅不成声。便归同谷终如客,欲老辽东总畏兵。四顾莽苍无去路,一官衰白梦前清。蜀山夜半梅花发,念子悲歌猛虎行。
  3. 诗句解析:诗中的“何处茅庵蜕此生,秋蝉敛翅不成声”描绘了一个隐居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纷扰、寻找心灵净土的向往;“便归同谷终如客,欲老辽东总畏兵”则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未来不确定的忧虑;“四顾莽苍无去路,一官衰白梦前清”则反映出诗人在官场上的无力感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沧桑感;“蜀山夜半梅花发,念子悲歌猛虎行”则展现了诗人在夜晚静谧的环境中思念友人,并以激昂的语调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感。
  4. 艺术特色:《赠哈蜕庵同年》不仅语言精炼,而且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个人情感的巧妙结合,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充满力量的艺术氛围。诗中的用词精准,尤其是“蜀山夜半梅花发”,不仅描绘了美丽的景色,更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坚强。
  5. 历史文化背景:《赠哈蜕庵同年》的创作年代是在清末近现代初,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给许多文人墨客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赵熙的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心态。

《赠哈蜕庵同年》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也是一扇窥探清末近现代初社会风貌的窗口。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