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诗三十八首

行尽风霄欠小楼,请看釜底置荣州。
多年宿处山窗改,活水香时茗碗秋。
客过松阴招午饭,路宜崖下辟庚邮。
寻源勘得双溪误,正恐郦亭世不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山诗三十八首》是清末近现代初,赵熙创作的诗歌作品,共有三十八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作品:

  1. 创作背景
  • 作者赵熙:赵熙(生卒年不详),字秋谷,号梅庵、梅庵老人等,湖南长沙人,清代诗人,其诗多表现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 成书时间:具体成书时间不详,但据序言可知,这些诗作可能形成于他晚年或中年时期。
  1. 内容特点
  • 自然描绘:诗中常以自然景物为题,如“活水香时茗碗秋”,描绘了一幅山水间的宁静画面。
  • 人文关怀:赵熙的诗中不仅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述,也不乏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如“自有此山无此客”反映出诗人对孤独与世隔绝的感慨。
  1. 艺术价值
  • 语言特色: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节奏感,如“活水香时茗碗秋”中的用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
  • 情感表达:赵熙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评。
  1. 文化意义
  • 历史地位:《北山诗三十八首》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赵熙的作品,代表了其个人的艺术成就和时代背景的反映。
  • 影响传承:赵熙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的喜爱,后世也常有学者对其作品进行研究与赏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山诗三十八首》不仅是赵熙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研究清末诗歌发展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