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春宫 · 得芦墟师书,感十八年之别,赋寄此词

山蜕真吾,天容遗老,雁声远渡荣州。腊鼓荒村,官梅浓萼,岁寒无奈诗愁。梦华新录,付身世、天人一沤。馀生如叶,随分漂零,风雪荒丘。
卢龙卖了田畴。除却宁河,何地埋忧。劫外西台,芦中穷士,出门沧海横流。夏峰谈道,料扶杖、今生已休。蘼芜青径,薇蕨香风,心上春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庆春宫·得芦墟师书,感十八年之别,赋寄此词》是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词人赵熙的作品。赵熙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古典诗词的深刻感悟,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词的内容、背景以及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1. 内容分析
  • 词人感慨与情感表达:词中“山蜕真吾,天容遗老,雁声远渡荣州”三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艺术手法:赵熙在这首词中运用了许多艺术手法,如象征、拟人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其中,“腊鼓荒村,官梅浓萼,岁寒无奈诗愁”几句,通过描写乡村景象,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忧愁与孤寂。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赵熙的《庆春宫》不仅是一首抒情之作,也是研究清代词坛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清末词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创新以及对传统诗词形式的继承与发展。
  • 教育意义:这首词不仅展现了词人的高超技艺,也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教会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时光,同时也启示人们要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1. 社会影响
  • 词作的传播与接受:《庆春宫·得芦墟师书,感十八年之别,赋寄此词》自问世以来,广受读者喜爱,多次被选入各类诗词选集,成为了流传广泛的经典之作。
  • 对后世的影响:赵熙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来的词人和诗人在创作时都会受到其影响,从而形成了一股以赵熙为代表的清婉派词风。
  1. 创作背景
  • 赵熙生平:赵熙(1860—1938),字幼安,号颐庵,晚号天放老人,近代著名词人,尤以词见长。他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文化熏陶。他的词作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他对人生的感悟。
  • 创作时期与环境:赵熙生活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词作往往蕴含着深沉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 艺术特色
  • 语言韵味:赵熙的词作以清新脱俗、韵味十足著称。他的用词精炼而不失深意,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腊鼓荒村,官梅浓萼,岁寒无奈诗愁”一句,通过对比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寒冷中盛开的梅花图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深的思考。
  • 结构布局:赵熙的词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他善于利用对比、映衬等手法,使得整首词既独立又和谐,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赵熙的《庆春宫·得芦墟师书,感十八年之别,赋寄此词》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首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后人学习和欣赏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和理解,不仅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