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景开平湖,浅涨落沙步。
一径入空翠,乱石出新路。
深林蓄微凉,修竹莽回互。
虚亭上暝色,波光动秋树。
云气苍茫生,渔艇晚烟赴。
不见伴鸥人,轻舟自来去。
浮洲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浮洲寺作》是明代沈明臣创作的文学作品。该作品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浮洲寺的独特风貌,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下面将深入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诗人背景:沈明臣是明朝浙江鄞县人,字嘉则,诸生。他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曾为胡宗宪幕僚,有诗名。他的诗作约七千余首,包括《丰对楼诗选》、《荆溪唱和诗》、《吴越游稿》等。
诗歌原文:《浮州寺作》,沈明臣。浮州小寺水之涯,桥断堤倾路复斜。积瓦霜封残柳叶,坏墙寒覆古藤花。青林送客分三岛,白鸟窥僧住一沙。万室湖南烟水暮,不知谁是叔伦家。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描绘浮洲寺周围的自然景色,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喧嚣、寻求内心平静的哲学思考。在这首诗中,沈明臣通过对浮洲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诗中的“不知谁是叔伦家”一句,反映了诗人对禅宗文化的认同和向往,进一步突显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艺术特色:沈明臣的诗歌在艺术上有其独特之处。他的诗语言简炼而富有韵味,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邃的情感和哲理。在这首《浮洲寺作》中,他不仅描述了浮洲寺的自然景观,更通过这些景观引发读者对生命、时间和宇宙的思索,体现了他作为诗人的深厚功底和独到见解。
《浮洲寺作》是一首具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沈明臣作为诗人的高超技巧,也反映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深切感悟。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文学的美,还可以从中汲取生活的哲理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