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 忆别

悔煞当年,别时不把归期定。雁鱼路梗。两地无书信。
昨夜西风,梦断愁难醒。纱窗静。碧梧相映。疑是萧郎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点绛唇·忆别》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成就在宋代尤为突出,其诗清新豪放,词则豪放洒脱,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
  1. 作品原文
    点绛唇·忆别
    红杏香中别代香,春风十里,不负东君意。
    桃花依旧笑东风,翠梧鸭头绿映水。
    流水匆匆花自落,岁月悠悠人空老。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2. 赏析

  • 意境优美:这首词描绘的是春日里的景象和离别的情感。词中通过对比“红杏”和“桃花”的不同状态,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桃花依然在春风中盛开,而人事却已随风飘散,这种对比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深刻。
  • 语言精炼:苏轼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每一个词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既符合词的韵律,又能够表达深刻的情感。如“此情可待成追忆?”这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也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哀伤。
  • 情感深沉:整首词流露出深深的怀旧之情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苏轼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这首词成为宋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
  1. 文化意义
  • 历史影响:《点绛唇·忆别》不仅仅是一首词,它还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慨。作为宋词的经典之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后世无数诗词的创作。
  • 审美价值:该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为后世词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资源。苏轼运用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自然景观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至今仍被后人所称颂。
  1. 创作背景
  • 根据《点绛唇·红杏香中别代香》可知,这是一首描述春季景色的词章。作者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春天美丽景色的赞美。

《点绛唇·忆别》不仅是苏轼作品中的佳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