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混混渡桑干,云际朱楼指戒坛。
细马一鞭忘荦确,春衣重袭怯高寒。
塔中铃语僧应解,石上松髯客许攀。
欲向名山询故事,多闻喜得见阿难。
游戒坛山赠寺僧达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戒坛山赠寺僧达文》是清代诗人赵大经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对戒坛山的描绘和与寺僧达文的交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僧人生活的理解。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诗词原文
河流混混渡桑乾,云际朱楼指戒坛。
细马一鞭忘荦确,春衣重袭怯高寒。
塔中铃语僧应解,石上松髯客许攀。
欲向名山询故事,多闻喜得见阿难。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时值赵大经官任武清知县。他因公事前往韶州,途径戒坛山,并在此地遇到了当地的僧人达文。在游览戒坛山的过程中,赵大经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赞赏以及与达文的交流体验。诗歌鉴赏
《游戒坛山赠寺僧达文》是一首充满意境的古风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静谧而神秘的佛教圣地。“河流混混渡桑乾”用水流的蜿蜒形象地描绘了山势的起伏;“云际朱楼指戒坛”则将戒坛山的高耸与云端连接起来,形成一幅宏伟的自然画卷。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绘画才能,也透露出他对大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艺术特色
诗中的意象丰富、画面感强烈。例如,“塔中铃语僧应解,石上松髯客许攀”描绘了与僧人和游客攀谈的场景,增添了人文气息和情感交流的细节。整首诗流畅自如,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人与宗教关系的探讨。文化价值
赵大经的这首《游戒坛山赠寺僧达文》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反映了清代文人对山水自然的欣赏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赵大经的《游戒坛山赠寺僧达文》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座桥梁,联结着自然之美和人文之思。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