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混混渡桑干,云际朱楼指戒坛。
细马一鞭忘荦确,春衣重袭怯高寒。
塔中铃语僧应解,石上松髯客许攀。
欲向名山询故事,多闻喜得见阿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借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全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叙事写景,自然流畅。
“河流混混渡桑干”,首句点明诗人送别的地点,即桑乾河之畔。河水滚滚向前流去,一泻无余,在诗人笔下,显得更加汹涌澎湃。
“云际朱楼指戒坛”,第二句写远望之景。远处的一座朱红色的高阁直指天边,那就是著名的戒坛寺了。
“细马一鞭忘荦确”,第三句写近看之景,细马一鞭驱驰于山间小道上,忘记了崎岖不平。
“春衣重袭怯高寒”,第四句写诗人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他穿着厚厚的冬衣,感到有些寒冷。
“塔中铃语僧应解,石上松髯客许攀”,第五六句写诗人想象中的寺院景象:僧人在寺院中敲着木鱼,诵经的声音清脆悦耳;石壁上生长着苍劲的松树,树枝伸入石壁,好似长出无数胡须一般。
“欲向名山询故事,多闻喜得见阿难”,最后两句写诗人想从寺院中求教关于佛法的故事,又听说佛祖曾经在此降生。
【答案】
赠寺僧达文。①河流滚滚渡桑干(桑乾河),②遥指云际朱楼(戒坛寺)。③细马一鞭忘荦确(山路险峻),④春衣重袭怯高寒(山高林密)。⑤塔中铃语僧应解(寺内僧人诵经),⑥石上松须客许攀(岩石上有松树)。⑦欲向名山询故事(从寺院求教佛法),⑧多闻喜得见阿难(佛祖曾在此降生)。赏析: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游历戒坛山时,见到的景色和听到的声音,表达了他对佛法的向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