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夜饮适竹西先生过访酒罢同登霭园山麓玩月即景有作

结庐傍崇冈,地僻万籁静。
同好四五辈,杯酒消夜永。
四座尘谈雄,百罚觞正猛。
高人款柴扉,萧然骑从屏。
洗盏乃更酌,拇战迭驰骋。
狂客醉言归,清游兴重整。
中天一轮月,普照下方境。
缓步陪杖履,贾勇陟岫岭。
连山浩无涯,横江微有影。
是时夜将半,凛冽霜华冷。
吠犬寒噤声,惊鸦飞缩颈。
嗟彼尘事喧,更谁逸趣领。
与公期后约,快意抉幽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是一首描绘诗人夜游山水并赏月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一、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

1. 作者介绍

  • 作者不详,可能为明代文人。
  • 作品风格倾向于自然描写和抒情。

2. 创作时间与地点

  • 根据诗中的“十七日夜饮”,可推测此诗可能是在农历七月十七日夜晚创作的。这一日期通常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有关,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日。
  • “适竹西先生过访酒罢”表明是在一次饮酒之后的闲谈中,作者被邀请同登霭园山麓,即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生了此次交谈。

二、诗歌内容详解

1. 诗意解读

  • 首句“十七日夜饮适竹西先生过访酒罢”描述了诗人在农历七月十七夜饮酒之后,适逢竹西先生的来访。这里的“适”字表现出一种偶然和意外的感觉,体现了诗人与竹西先生的相遇非计划之中。
  • “酒罢”暗示了饮酒活动已结束。

2. 情感与意象分析

  • “同登霭园山麓玩月即景有作”表达了作者与竹西先生一同登高望远,欣赏月亮景色的情景。这里的“霭园山麓”可能指的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点。
  • “玩月即景”显示了两人在月光下进行的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活动。通过“有作”二字,可以推断作者在此过程中有感而发,即兴写下了诗句。

3. 艺术手法运用

  • “玩月即景”不仅传达了景象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 使用“有作”一词,既表现了即时的创作冲动,也增添了诗作的艺术效果和深度。

三、文学价值与影响

1. 主题与思想

  • 本诗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山水风光和人物交往,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以及文人之间的友谊。
  • 通过月亮的象征意义,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

2. 语言与风格

  • 诗中使用了一些典雅的语言,如“适”“酒罢”“玩月即景有作”,这些词汇的选择展现了诗人追求文雅的审美趣味。
  • 整体风格平和、细腻,能够引起读者对自然美景和人情冷暖的共鸣。

3. 社会文化意义

  • 此诗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情趣,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 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描写和抒情手法,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十七日夜饮适竹西先生过访酒罢同登霭园山麓玩月即景有作》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