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秋雨接家书寒衣二首

不尽缠绵意,寒衣远寄将。
线同心事密,泪杂墨痕香。
骨瘦秋先觉,愁多夜倍长。
孤衾寒似铁,怎入黑甜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客中秋雨接家书寒衣二首》是清代诗人蒋葆元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绘中秋时节的雨、寒衣和孤寂的夜晚,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
  • 蒋葆元,字子云,号西江。他出生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卒于嘉庆年间(1820年)。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其中《客中秋雨接家书寒衣二首》是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之一。
  1. 诗词原文
  • 不尽缠绵意,寒衣远寄将。
  • 线同心事密,泪杂墨痕香。
  • 骨瘦秋先觉,愁多夜倍长。
  • 孤衾寒似铁,怎入黑甜乡。
  1. 诗词解析
  • 第一首:这首诗以“不尽缠绵意,寒衣远寄将”开篇,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接下来的“线同心事密,泪杂墨痕香”描绘了书信往来的细节,以及书信中的墨迹与泪水混合的情景,展现了一种深深的情感交流。“骨瘦秋先觉,愁多夜倍长”则反映了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和忧愁。“孤衾寒似铁,怎入黑甜乡”更是直接表达了由于远离家乡而产生的寂寞和寒冷感,难以入睡的状态。
  • 第二首:在这首诗中,“海色雨中开,涛飞江上台”描绘了中秋时节的大海景象,而“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则形容了潮水的威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绝岸愁倾覆,轻舟故溯洄”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自然之力与个人情感的关联,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动荡不安。“鸱夷有遗恨,终古使人哀”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过往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历史的哀叹。

《客中秋雨接家书寒衣二首》作为清代诗人蒋葆元的代表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及其表达的情感深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