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羽惊风,渺天涯寄泊,沉哀何地。残夜梦回,还疑醉歌燕市。冰霜暗忆胡沙,怅一霎、红心都死。鸿唳,料征程怕近,长虹孤垒。
遗恨付流水。剩荒原夜黑,怨啼新鬼。莫自泪枯,谁遏涨天鲸沸。须知玉树声妍,浑不解、人间愁味。无寐,听寒涛、断魂潮尾。
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是近现代诗人刘永济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感受和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创作背景:《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的创作背景是在近现代时期,具体时间不详,诗中透露出诗人对于当时局势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人以“倦羽惊风”开头,象征着自己漂泊不定、四处寄居的状态,而“渺天涯寄泊”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助感。通过这些意象,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哀愁。同时,诗中的“残夜梦回”和“沉哀何地”等表述,也暗示了诗人可能经历了一段充满痛苦和失落的时期。
诗歌内容:在《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冰霜暗忆胡沙和鸿唳等,这些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怅一霎、红心都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悲哀,以及对自己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无奈。
艺术特色:《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使得整个作品既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哲理性。这种艺术处理方式,使得整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的成就,也在思想上给予读者深刻的启迪。
刘永济创作的《惜秋华·在武昌武汉大学》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文化背景,也能体会到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到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