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平。正相思无限,隔秋水盈盈。徐福不还,鲁连避世,千秋呜咽潮声。试寄语燕昭汉武,问求仙何日到蓬瀛。成连一去,天风海水,何处移情。
日暮碧云天远,见蜃楼明灭,蛟渚澄清。千仞银涛,片帆飞度,云山划断空青。快此际乘风破浪,指东南万里鹏程。立向蓬莱高处,目断瑶京。
一萼红 · 题碧海乘槎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萼红·题碧海乘槎图》是清代诗人刘师培创作的一首古诗词。这首作品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与赞美,以及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刘师培,字毅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著称于世。
- 创作时期:《一萼红·题碧海乘槎图》成书于清朝,反映了晚清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作品原文:诗中描绘了大海波平浪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思念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主题思想:通过对古代英雄徐福、鲁连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世界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艺术特色: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点,如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秋水”和“蜃楼”,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想象力。此外,诗歌的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文化价值:作为文学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清代诗歌的艺术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赞颂,传达了对正义、忠诚和探索精神的追求。
《一萼红·题碧海乘槎图》作为刘师培的代表作之一,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源。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我们理解清代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