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梁尘翠柳萦,隔花曾听下帘声。绸缪去补谁家屋,飘泊今怜故主情。
泥堕处,旧闻筝。春风秋月总堪惊。谢堂只是寻常见,未信巢林误此生。
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
介绍
《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是清代诗人郑文焯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涵,在中国词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下面将通过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作者背景:郑文焯,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鹤、鹤公、鹤翁、鹤道人,别署冷红词客。他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隶正黄旗汉军籍,而托为郑康成裔,自称高密郑氏。他的一生经历了清初的动荡岁月,其词作也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内心世界。
作品内容:《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以燕巢作为意象,表达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对故旧情感的眷恋。词中“寂寞梁尘翠柳萦,隔花曾听下帘声”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的景象,燕子在梁间忙碌,柳树摇曳生姿,下帘声响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这种描写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还蕴含着词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感慨。
艺术特色:《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在艺术上具有独到之处。首先,词的结构工整,语言清新流畅,善于运用叠字和押韵技巧,使得词句朗朗上口。其次,通过对燕巢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界的景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最后,词作在表达情感时细腻入微,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无奈和漂泊之感的抒发,展现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文化价值:《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也是研究清代文学、历史和社会变迁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首词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文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以及社会风气,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情画意,对后世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鹧鸪天 · 见旧家楼上燕巢感忆》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词作,更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