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又到洗妆楼,衰草连天落日愁。
瓦砾数堆樵唱晚,凉云几片燕惊秋。
繁华一刻人偏峦,呜咽千年水不流。
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西风又到洗妆楼,衰草连天落日愁。
瓦砾数堆樵唱晚,凉云几片燕惊秋。
繁华一刻人偏峦,呜咽千年水不流。
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
《扬州·其三》是明朝作家程本立的作品,而非杜牧。此诗创作于大和八年(834年),当时诗人杜牧正处于牛僧孺淮南节度使幕中。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文赋见长,尤擅长《阿房宫赋》,对后世影响深远。
《扬州·其三》原文如下:
雷塘犹自暗,旧楼已为倾。
喧阗紫茸裘,事往空遗声。
这首诗通过对扬州城的历史遗迹的描述,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和城市的兴衰更替。诗中的雷塘和旧楼都是扬州的著名景点,分别代表了隋炀帝的葬所和迷楼。诗中的“紫茸裘”可能指的是古代权贵们穿着的华丽衣物,而“喧阗”则形容了当时城市中的繁华景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遗迹已经不再存在,只留下空寂的声音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
《扬州·其三》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诗歌,通过对扬州古迹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兴衰。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古代扬州的繁荣与衰落,以及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